第二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4月25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,中方将同应邀参会的150多个国家、9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齐聚燕山脚下、雁栖湖边,共商高质量共建“一带一路”合作大计。
那么,你知道“一带一路”的官方英文表达是什么吗?为何“One Belt, One Road (OBOR)” 等译法被弃用,而采用了现在的译法?
自2013年“一带一路倡议”提出以来,“一带一路”这四个字的英文表述经历了一个从混乱到统一的过程,先后有如下几个版本:
1. One Belt, One Road,简称“OBOR”
2. Belt and Road,简称“B&R”
3.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programs
第一个版本属于逐字逐译,是最早流行的译法。直到现在,不少外媒还习惯用这个表述。曾有学者倾向于使用OBOR,认为这样书写比较美观,“两个O”圆形饱满,表示“一带一路”是政治中立的,强调要汇聚智慧。
第二个版本去掉了“One”,并最终成为官方“钦定”译法。2017年5月14日至15日召开的首届“一带一路”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英文全称是:Belt and Road Forum for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.
第三个版本是傅莹在2015年5月芝加哥大学演讲时提出的,这个版本曾广受好评。这个版本的优点是,抓住了“一带一路”的精髓,而且老外一看就知道“一带一路”指的是海陆两条“丝绸之路”。它的缺点是,作为一个“中国方案”的术语表达,这个译法略显啰嗦。
正因为这些优点,官方于2015年9月钦定“Belt and Road”为标准译法之外,还建议“可视情使用the land and maritime Silk Road initiative”。
那么为什么官方钦定译法弃掉了“OBOR”,为什么拿掉了“One”?或者说,“One Belt, One Road”哪里不对劲?
首先,我们要始终牢记,“中国方案”的英译受众是外国读者,而不是中国读者。可惜,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忽视这一关键前提。翻译出来的东西,如果国内的官员或学者觉得好,不明真相的群众也就跟着叫好。“One Belt, One Road”在不少外国读者听来很别扭。英国《经济学人》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指出,这个译法“sounds ugly in English”!是不是所有的老外都觉得这个译法“ugly”?当然不是。但一家严肃的外媒这么说,必然有其“群众基础”,也就是说必然有不少外国读者有同感。其实,听着别扭倒是小事了。更重要的是,保留“One”给人一种“强迫”感,给人造成一种误会,即中国是不是强迫其他国家都得到它的碗里去?难道不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吗?走别的路行不行?官方译本拿掉“One”正是要弱化这种倾向,还原“一带一路倡议”包容、合作的本性。
但要说明一点,官方钦定译法并非完美,而是综合各方面考虑的结果。单就“读者友好”而言,第三个版本最佳。
0571-88272987 88272986 | ||||
杭州翻译公司,杭州翻译公司哪个好,杭州翻译公司收费标准 | ||||
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197号 浙ICP备15039916号 |
|||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