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译规范的内涵与研究特点
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规范的以色列翻译理论家吉蒂昂·图里认为,翻译是由历史、社会、文化所决定的,是对翻译现象进行描述性分析的一种受规范制约的社会行为;翻译服务规范处于翻译行为和翻译活动的中心地位,制约着所有种类的翻译。英国学者西奥·赫曼斯认为,翻译是一种社会交往行为,规范通过排除某些选择来约束个人行为,并选择、规定或建议特定的行为方式。芬兰学者安德鲁·切斯特曼引入“文化基因”概念,认为在特定历史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的文化基因就是规范,他参照社会学对规范的分类,把翻译规范分为期待规范和专业规范,并且提出“明晰、真实、信任、理解”的价值观,作为翻译规范的基础和依据。
从翻译规范的发展历程看,翻译规范的理论研究呈现以下特点:一方面,翻译规范理论从语言学向文学、文化和社会学理论转变。语言学理论认为,翻译要遵循语言或文本样板规范,追寻原语和目标语文本的对等或等值。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,一批学者跳出理想而封闭的文本,实现了翻译规范研究由规定性范式向系统描写范式的转变。另一方面,翻译规范研究范围从文本扩展到社会文化、价值观、意识形态范畴。语言学派认为翻译规范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文本;切斯特曼将翻译规范研究范围扩大到社会规范、伦理规范和技术规范;赫曼斯的翻译规范侧重于蕴含社会文化、意识形态等内容的整个翻译活动。
当前翻译规范存在的问题
缺乏统一完整的翻译规范理论指导,翻译规范理论术语滥觞,妨碍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。我国的翻译规范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。西方翻译规范研究学者提出的理论观点,极大丰富了翻译规范的研究成果,深化了学界对翻译活动的理解。然而,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及学术创新的考虑,西方学者们刻意回避前人的研究领域,尝试从不同角度、使用不同术语来描述类似事物,这就造成翻译规范理论术语滥觞、规范分类五花八门的局面,妨碍了翻译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。
缺乏合理正确的翻译规范思想指导,粗制滥造的翻译作品泛滥,影响了翻译事业的创新与发展。由于翻译规范研究向文化、社会、意识形态、伦理和心理学等领域转向,研究者的视野更加开阔,研究范围大幅延伸,这需要合理正确的翻译规范思想加以指导。在我国翻译界,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员达数十万之多,每年的翻译作品不计其数。我国堪称翻译大国,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翻译指导思想,翻译界和出版界过分追求经济利益,导致粗制滥造、质量低劣的翻译作品泛滥,严重损害了翻译界的形象和声誉,威胁着我国翻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。
缺乏现实专业的翻译规范行动指导,没有严格遵循翻译标准,致使翻译错误时有发生。影响翻译规范的主要制约因素有:文本的内在要求、语言文化的差异、社会背景以及译者自身的认知。由于翻译是极其复杂的文化活动,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,这就要求译者具有双方语言的阅读和应用能力,并且对两种语言背后的民族心理、宗教习俗、地域风采等有着充分的了解,本着严肃认真的态度,运用一定的翻译理论和技巧,采取切实可行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。但在现实的翻译工作中,由于译者的专业素养不够以及缺乏翻译规范指导,经常会出现用词不当、语法错误、译名混乱、信息源缺失等翻译错误。
解决当前翻译规范问题的途径
借鉴西方翻译规范理论精华,制定翻译规范行业标准,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翻译规范理论体系。西方翻译规范理论多元而庞杂,我们要吸收优秀内容,综合研究,为我所用。制定翻译规范行业标准,使翻译活动有法可依。中国翻译协会编制的《翻译服务规范》《翻译服务译文质量要求》等国家标准,在技术法规层面对翻译规范进行了详尽规定。对翻译规范理论进行积极的研究和实践,如研究严复的“信、达、雅”、傅雷的“神似”、钱钟书的“化境”等,都是对翻译规范理论建设的探索。
加强“译德”和翻译价值观建设,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翻译规范思想体系。为了使译作能够顺利进入目的语文化,译者需要考虑所选择文本是否与目的语文化中的信仰、价值观念、道德规范等因素产生冲突。翻译的过程也反映着译者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。解决当前翻译规范问题,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翻译规范思想体系。在翻译活动中,面对众多世界文化作品,要加强“译德”建设,制定翻译策略,自觉辨识真伪,吸取精华,摒弃糟粕。
加强高素养翻译人才培养力度,严格实施翻译质量管理,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翻译规范行动体系。尽快培养高素质翻译人才,加强译者语言文化功底,提高其业务能力。要制定翻译人才培养纲要,加大高校翻译教学力度;建立翻译人才和机构的资格认证,促进翻译的职业化发展。树立严谨治学态度,严格实施翻译质量管理。翻译是重要而繁琐的工作,需要译者运用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娴熟的翻译技巧,以确保翻译质量。要加强翻译市场的管理力度,使翻译市场规范经营有序竞争;要建立开放的翻译修正体系,对翻译进行全方位督管监察,建立一个规范的翻译环境。
0571-88272987 88272986 | ||||
杭州翻译公司,杭州翻译公司哪个好,杭州翻译公司收费标准 | ||||
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197号 浙ICP备15039916号 |
||||